浅谈研训心得

作者:王慧 更新时间:2012-5-22 14:58:10 来源: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 【字号: 】 浏览
    很荣幸也很高兴能参加教育局教科院组织的这次地理教研活动,短短的六天时间(4月21-4月28日)虽然很辛苦,但是收获颇多.
    一、 让我看到了自身很多专业上的不足.
    21号上午了解了地理学科基地以及这次研训的内容和情况。下午得知自己22号要上课,而且《3.1产业的区位条件及地域联系》这个内容自己从没上过课,感觉压力很大。小组对这一节内容的三维目标、重难点进行了讨论后,然后开始确定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但是在处理教材的问题上新教师和指导老师的意见有分歧,最后还是确定:4个人暂不统一课件和教案。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单独备课,不能依赖集 体。
   晚上回家看了很多的下载的课件,内容都大同小异,可还是没有特别满意的课件可选。凌晨1:00,眼皮都撑不开了,就睡了。闹钟调到4:00,自己3:30就醒来了,可能是任务没完成睡得不踏实吧。先把思路理了理,然后就动手做课件,发现自己要用的案例找不到,只能自己编了个,也没太多时间去想它合不合理了。做完课件刚好8:10,洗漱了十分钟,匆忙赶往南方中学。总之备课的时间太紧张。
    上课之前,心里很紧张,但是看到学生之后,我想他们应该很有好奇心的,就面带微笑,装作很自信的样子。上课喊起立时,我故意把音量提高,在声势上装作很有底气。后来进行讨论时,学生都积极配合,可是极个别忒活跃的学生故意找些题外话,我想制止,但是又怕自己的行为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不晓得怎么去处理应对),就不了了之。当我讲到地域联系的时候,我发现我自己也没好好看书,没有把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信息联系弄清楚,只好从简把知识点过了一遍。
    总之,这堂课在体力上是尽力了,但是仍然存在太多……太多的问题。
    二、 领略名师风采,受益匪浅.
    1、教材的处理。我自己备课时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的内容,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教材,也没有考虑课程目标,故不知道怎么取舍素材和把握侧重点。而周卫东老师在处理《3.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与地域联系》时,考虑的是这一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以及目的,注重培养学生区位分析的能力和方法,层次更高视角更宽。
    2、案例的选择。我自己在选择案例时总是喜欢“求多”“求新”,而没有考虑案例是否合适、是否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对比性。周卫东老师只用了一个房地产的实例就把区位分析中的社会经济条件让学生列出来。.然后用一些生活实例来拓展,既巩固了知识点,又激发学生的兴趣。
    3、知识点的把握程度。我自己上课基本上是把知识点都“讲到”,但是没有“讲透”,也就没有深度。原因是我的专业知识功底不抓实,涉及到的地理知识面也不广。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有种强烈的感觉就是,需要读些书了,需要思考些问题了,需要积累些生活知识了……
    4、课堂的调控。9班的同学比较配合我,可是学生的思维跳跃性也很大。当学生的回答跳出课堂内容以外时,我就不知道怎么应付,怎么及时地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来。周卫东老师在组织讨论时,学生无论怎么怎么活跃,都在他的掌控之内。“姜还是老的辣”啊!
    5、提问的有效性。可能习惯了,任何一个关键词都喜欢以提前的形式让学生来回答。就如谭老师建议的“有时把疑问句改成陈述句更好”,我没有想过提问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也要努力改变一些不良的提问习惯。
    6、学生的主体性。刚来株洲,听说过“一四七模式”等新课改的模式。可是这次研训的指导老师没有告诉我们上课要按照什么模式。可是在周老师和吴同秋老师的课堂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当学生回答错了的时候,吴老师并没有马上否定答案,而是进一步引导,举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自己更正答案。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答出“调控”“一味”“房租”时,周老师肯定地将学生的答案写在了黑板上,然后再引导学生把这些词转化为书本上的区位因素。从这些课堂的细微处,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7、尊重地理事实。当我引导学生进行区位因素分析时,对于任何一种产业活动,总希望学生能进行区位分析。可是事实上,有些产业的布局以及存在是不一定是经过科学的区位选择的;有些限制性因素反而就是它的主导因素;有些模糊的措词反而是符合事实的。三确定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努力方向。
    我们青年教师一边在感慨“姜还是老的辣”的同时,也在心里确定了自己的“偶像”……
    例如:谭卫平教研员说过:"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应该是天上知道一半,地上的全部知道.”虽然有点夸张,但这应该作为一个地理老师终生的目标.突然感觉自己像只"井底之蛙",懂得还不够多,不够深。       (努力方向——多看书,拓展视野)
    有人说:“一堂好的课,需要一辈子来备课。”这告诉了我们平时要积累些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做到信手拈来。  (努力方向——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个老师给了我们青年教师很好的建议,就是多做高考体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多去听取优秀教师的课,学习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    (努力方向——多做题,多听课)
    省教研员分享经验时提到的,多上公开课,“找人批”虽然面子上过不去,但是有压力才有动力。          (努力方向——不拒绝上公开课,虚心接受批评,努力改进教学技能)
   六天的研训,领略了名师的风采,也更清楚了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研训的外压力也将成为我职业生涯的内动力。最后感谢各位专家的指导和点评,感谢各位老师的帮助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