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该怎么做

作者:胡耀芳 更新时间:2013-4-3 12:51:54 来源: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 【字号: 】 浏览

语文组教研活动话题探讨

                            语文老师该怎么做

            ——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话题提出:胡耀芳

你的课学生喜欢吗,重视吗?学生爱戴你尊重你吗?语文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我在干什么,我想干什么,我该怎么干?

一、我在干什么

大家都会拍着胸脯,毫无愧色地说——

我们在积极搞教改。新一轮课程改革如雷霆乍惊,打破了语文教学固守的程式,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震撼。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在积极应对,认真思考着如何去转变教育理念,阔步跨入了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开拓创新。

我们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我们在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我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臻和至美”。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学校其他学科老师一道,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努力打造“普通高中美术特色示范学校”这一品牌。(说到这里,我们会感到无比的自豪:我们把全国的大的形势与我校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了。)

我们在“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努力使自己适应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个个成为特色人才。

我们渴望阳光普照语文教学这方热土。我们走出去了:学椪茶,学昌乐,学杜郎口,学深圳……  

我们在备课,写教案,做课件,编学案,磨课……我们起早贪黑,一心扑在教学上。

但是,我有两个观点,不知是否正确:当一种行为受到多种思想约束的时候,这种行为要么停止,要么紊乱,要么只是机械被动的接受。我们学椪茶,学昌乐,学杜郎口,学深圳……如果学而不化,机械照搬,结果会怎样?什么时候学我们自己呢?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可不可以将我校的书法教学、艺术欣赏结合起来,体现我们的特色?

当教师的主导成为了强加的时候,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就会弱化或丧失。凡事适可而止,过分了,结果适得其反。有许多学案加速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弱化,磨课磨掉了老师自主教学的意识,磨掉了老师的教学个性。你看,现在的专家评课,都是从自己的一套理论出发说事,或拿杜威等教育家压人,或泛泛套用新课改理念。从不考虑任教老师的个性和各个学校学生的特殊性。

我们在肢解课文,将原本语言生动意境优美的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编写成几个枯燥乏味的问题让学生去完成。不是引领学生去欣赏诗文,而是像生物老师解剖青蛙那样解剖诗文。学生只能顺着老师指定的思路去解读诗文。

   

二.我想干什么,我该怎么干

1.教书教书教人读书,教师的第一职能就是教会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将学生送上终身阅读之路。

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出了语文这个概念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话言两个方面: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口头的包括听和说,书面的包括读和写。

语文课不能单纯看成工具课、思想教育课、艺术课。语文具有如下几重特性:

工具性:语言是思维的必备条件,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

科学性: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

艺术性:实用文和文艺文都是语文中的文章体裁,文学语文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思想性: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的信息定位和呈现。语文教育具有启迪智慧、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伟大作用

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阅读。以上几“性”都是要通过阅读才能体悟。

语文教学必须特别重视阅读。只有广泛阅读,语文的这些特性才能在学生身上起到应有的作用。

教育部2000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表达了这种共识: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应使学生从阅读中吸取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进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该怎么做呢?

1)增强阅读“主体”的阅读驱动力。

我教了一辈子语文,没想到晚景如此凄凉——语文学习空间竟然如此憋促!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绝大多数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甚至躲在课桌下读小说。许多学生有阅读摘抄本,有日记,甚至有自己的诗集。这种现象现在有吗?

要使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一需要。

要把阅读当做呼吸空气一样,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要像陶渊明学习,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谦虚的说法,把阅读当做愉快的消遣。走进语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体会温馨的人文关怀;走进语文,触摸每位者心灵的欢乐与哀伤,欣赏他们审视世界的独特的视角

语文,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通过广泛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日后,你在深味人间真情你笔下的文字化为跳动的音符奏响爱与美的赞歌;你在体悟人生真谛的妙笔闪耀理性的光芒你在点评世相百态你可以像鲁迅那样在书卷上嬉笑怒骂;你欣赏名山大川时你用文字再现大自然的钟灵毓秀。学生追求自己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会激发阅读的驱动力。

3)还给学生宽松的阅读时间和空间

教学改革专家辈出,理论繁多。反对应试教育,其结果,应试教育模式色彩纷呈;要求减负,其结果,师生负担空前繁重。

语文学习需要宽松的环境。而今天,学生已经失去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将学生的一天,从早晨7点到晚上10点,都作了严密的安排,学生没有任何自主的空当,高密度排课,每天9节,外加早中晚读;学生的活动空间也憋促,不能走出校园的墙围,学生只能仰望四角的天空。尽管如此,学生的作业学案依然没法完成,语文要开展自主阅读简直是痴人说梦。我认为一天的课程安排以6节为宜,45分钟一节,放慢节奏,还给学生宽松的阅读时间和空间。

2)不要让学案成为“养鸡场的精饲料”。

[宋]陆九渊《读书》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语文阅读我主张运用反刍学习法。语文阅读可以先生吞活剥,然后反刍。

生活现象:养肉鸽与养信鸽。养鸡圈养与放养。母亲喂饭与自己吃饭。

鸽子有天生的归巢的本能,无论是阻隔千山万水还是崇山峻岭,它们都要回到自己熟悉和生活的地方,人们发现鸽子这种恋家和归巢的本性,而加以科学培育,使之发展,利用来传递紧要信息。能养好信鸽的是专家,能养好肉鸽的更有市场,产量高,收入高。但肉鸽却只能上餐桌!

养鸡圈养与放养,母亲喂饭与自己吃饭,与此同理。

因此,能教出考高分的学生的老师不一定就是优秀教师,不一定是教育专家。马上兑现让孩子考出好成绩的学案,也不一定就是高效学案。语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我们给学生的是香蕉、荔枝、苹果等新鲜具体而完整的水果,而不是“二十一金维他”。我们要科学看待高效课堂和高效学案。

4)阅读应该教师示范,师生交流

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阅读应注意提升阅读的品质,为学生示范,师生要多多交流。在自身的业务能力上,通过阅读学习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拓展人文视野,接受艺术熏陶。使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课堂实践效率不断螺旋上升,教育研究与反思也不断走向纵深。尤其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人们普遍工作繁重,内心压抑通过阅读向古人先贤学习,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生活的简单;穿越思想杂念的丛林,领略豁然开朗的欣喜不断在精神上实现突围,心灵变得敞亮起来。在引导学生阅读上,和学生在课堂内课外经常交流阅读心得,向学生推介阅读书刊,交换阅读笔记。

    几年前,我有和学生互阅读书笔记本的习惯。我有三十多个读书笔记本,拿出来和班上的同学分享读书笔记或心得。学生也争相把自己做得好的阅读笔记本给我看。甚至很多学生到我家里去看我书架上有些什么书。看我订了哪些报刊。

07年以前,我年年订阅《散文选刊》、《散文天地》、《杂文选刊》、《小小说选刊》、《民间对联故事》、《龙门阵》、《诗刊》、《星星诗刊》。07以后,我没定什么刊物了,虽说网上学习是一个替代和补充,整体上看,信息获取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快,但文学的阅读量越来越少了。我看其他老师的情况可能和我差不多。

5)培养能力,传承文化

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影响,人们阅读的习惯、选择的内容有着明显的不同。继承性阅读,重在学习知识,接受伦理道德艺术等方面的熏陶。前瞻性阅读重在发现创新。消遣性阅读,消遣时光愉悦心身。  

语文学习,不管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都应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极目标。学生能够拿起笔记录找逝去的岁月,青春驿动的心声。吟一首短诗,博得满堂喝彩;写一篇美文,赢得大家青睐;即景生情兴之所至,背几句诗词歌赋,引用恰当。

语文老师应影响学生通晓传统的文学体裁。能亲笔写作。会写对联、契据、申请报告等传统的应用文。还应会书法,甚至绘画(至少会欣赏)。

    语文教师自己要会教会读会写。我很羡慕刘白嫦老师,她的教学有自己的风格,编制学案,切实易行,解决问题举重若轻。我很羡慕胡莹,她的背包里总是装着厚厚的新书本,她总有如饥似渴的学习动力。我很羡慕宋晓熙,写诗气势磅礴,能引动读者情思;作文挥洒淋漓,能彰显大家风范。

语文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孔子、孟子、毛泽东、鲁迅、叶圣陶、夏丐尊、沈从文、刘心武(北京师专毕业,教中学语文15年,网传现年出版税后收入230万)于漪、钱梦龙等等,成功的语文老师举不胜举。我崇拜他们。

语文老师应该是学生终身阅读的引路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影响学生成长。

                                            2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