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交往中的几个误区

作者:匿名 更新时间:2009-12-30 12:25:32 来源:心理辅导室 【字号: 】 浏览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出现和不断发展,青少年渴望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但由于他们涉世不深,社会经验的不足,在同伴交往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障碍,影响青少年的正常成长。这些障碍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认知上存在一些误区,其主要表现为:

1、“只有完全顺从别人,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缺乏内在自信的表现。没有人会真正喜欢并尊重一个只会说“是”的人,因为和这样的人相处久了,会让人感觉厌倦和负担。此外再随和的人也不可能做到完全顺从别人,真正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而非不平等的主从关系。有些人因为做不到完全顺从别人,干脆走向另一个极端:躲避与人交往,久而久之,在与人交往时就会感到焦虑和恐慌。

在完全顺从和完全不顺从之间有许多其它状态,其中一个比较适中的状态是:小事随和,大事慎重考虑再决定是否顺从。

2、“人际关系好=被周围的所有人喜欢。”这是一种完美主义的人际关系评价标准。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被所有认识他的人喜欢。因为我们周围的人各式各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人们根本不可能符合每一个人的要求。相反,一个人若能真被所有认训他的人喜欢(喜欢≠尊重,一个人有可能被他的敌人尊重,但不会被敌人喜欢),他得多么圆滑甚至虚伪?!我们若真是那样,我们就先得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了。由于现实中做不到让所有人都喜欢,持这种观点的人常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作否定性评价,而且在人际交往中,还常常忽略别人对自己的称赞并习惯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别人对自己的否定性评价上。
    恰当的认知应当是:人际关系好=被周围的多数人喜欢。

3、“拒绝=伤害别人。”有许多青少年认为,“拒绝别人会使人下不来台从而给人造成伤害”,“拒绝别人会使人丢面子从而得罪人”。事实上,如果我们拒绝别人时注意了方式方法,是不会给人造成伤害的,不仅如此,一个敢干坚持自己观点或维护自己权利的人常常还会得到别人由衷的尊敬与敬佩。

所以,拒绝≠伤害别人,只有不得体的拒绝才会伤害别人。每个人都有权利维护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同时每个人也都有义务尊重并维护他人。

4、“有求必应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日常生活中,热情助人的人确实容易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热心助人是有限度的,若不顾自己的局限性一定要求自己有求必应,并认为不如此就会得罪甚至伤害别人世界形势会失去别人的友谊,那就是认知歪曲了。

首先,我们没有必要做到有求必应,因为在别人的要求中,会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我们的有求必应不仅会强化周围人向我们提无理要求的行为,而且会剥夺我们成长与发展所要求的时间和精力。更何况,没有人能做到有求必应,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客观局限性。很多人不顾自己的条件,即使做不到的事也先应承、包揽焉,结果不仅使自己疲惫不堪,疲于奔命,而且往往因为不能兑现自己的诺言而给人留下“不守信用”的印象.要求自己有求必应和不限拒绝别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其核心都在于缺乏内在自信,不相信一个人凭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样可以吸引别人,而认为只有靠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才有可能换取别人的友谊,结果常因未能做到有求必应而内疚并自责,从而引发心理障碍。所以有求必应只会损坏人际关系,而热心助人也不等于有求必应.

恰当的认知是:量力而行,向那些确实力不从心而又求助于你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换言之,与人交往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

5、 “称赞他人=奉承和虚伪。”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社会赞许的需要,称赞他人不仅是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欣赏与肯定,而且也是在传递一种友好的信息。人都喜欢那些悦纳自己的人,因此,称赞往往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有这种认识的人,在与人交往时不称赞他人,并且对别人对自己的称赞也持一种怀疑的态度,甚至认为别人称赞自己是另有所图。

所以,称赞≠奉承和虚伪。只要我们的称赞是真诚的,实事求是的,就会满足别人对社会赞许的需要,还会让对方由衷地感到快乐。想一想我们自己,别人发自内心的真诚称赞是不是让我们感觉愉快之外还心存感激,因为那是对方对我们价值的确认,反之也一样。恰当的认知是:真诚、实事求是地称赞别人,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6、 “批评=拒绝和不喜欢。”真正健康的人际关系不仅需要合作,需要相互支持与帮助,互相满足其归属需要与自尊需要,而且也需要对方的中肯批评与指导。因为人都有认知上的盲点,消除认知盲点的方法除了靠自身的摸索外,更主要的还要依赖于周围人的指点。所以越高层次的人际交往中,越少不了相互的批评与指导。中国语词中的“诤友”,指的就是能直言规劝的好朋友。即使是一般的人际关系中,如果你真诚、中肯、得体地指出对方的问题,对方通常也会由衷地感谢你,因为由于你的提醒,他少走了一段弯路。

所以,方法恰当而又就事论事的批评,即等于关心与爱护。

7、“和人说话时看着别人是不礼貌的。”这是典型的“心理投射”表现,是自己怕被别人看得不自在,不好意思,因而认为正视别人是不礼貌的。事实上,交谈中正视别人是表示对别人的重视、尊重和关注,是最基本的礼貌之一。所以正视别人等于尊重和关注别人。

8、“只有条件好的人才会有好的人际关系。”就青少年而言,这里的条件好主要是指外形好、学习成绩好或有一定的特长。不可否认,这些的确能增加人际吸引水平,但是,除此之外,人的许多内在因素,如谦和的性格、上进心、勤奋努力以及待人诚恳等品行,一样可以对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具有更持久而强大的吸引力,因为前者的优势及特长惠及的是自己,而后者的内在品格则能惠及并感染他人。更何况,人对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只要你不断保持上进,你就一定会有吸引人的地方。

所以,条件不够好的人一样可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9、“只有主动和我打招呼的人才是愿意和我交往的人。”是否能主动和人打招呼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或对方与自己的熟悉程度。通常,内向的人是很少主动和人打招呼的,若因此就认为别人不愿和自己交往,以至于对人心生害怕进而自责自己是否做了什么不恰当的事,这都是自己给自己施压。如果我们换个想法,把那些未能跟我们主动打招呼的人,都当作正等着我们主动与他打招呼以表示我们愿与之交往的、内向而又害羞的人,我们的人际交往就会主动许多。所以,未主动与我们打招呼的熟人是殷切期望我们与他打招呼的人。

10、“如果我做不到喜欢所有的人,我的人际关系就有问题。”这是第二种错误认知的另一种表现。人的各种各样,我们不能强求自己让所有人喜欢,同样也没有理由要求自己喜欢所有人。那不仅是对自己的苛求,甚至有可能是对自己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否定。恰当的认知是:如果我能友好地对待周围的人,人的人际关系就挺不错。

总之,由于以上认知上的误区,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就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引起内心的焦虑的不安,造成青少年人际关系的紧张,使得青少年不能很好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影响青少年正常地健康地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