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天下,手不释卷千车少 心系黎民,宵衣旰食万年勤

作者:赵宏俊 更新时间:2021-1-5 16:42:42 来源: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 【字号: 】 浏览
 
    本书是记述毛泽东读书生活的文章荟萃。朴素的叙述,依依的深情,浮现出一代伟人孜孜不倦的读书侧影,也昭示人们: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分享框架:
    1、毛泽东读书痴迷到何种程度,他是怎样读书的?(读书状态);
    2、毛泽东为什么而读书,读了哪些书??(读书目的)
    3、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给我们的启示。
 
   在一师求学的时候他曾引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与同学共勉,要求自己为挽救今日中国而发奋图强。更给自己取名为“子任”,借以表达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学子抱负。
 
    第一部分:酷爱读书,痴迷入骨(读书状态)
    一、广收博览,藏书丰富(三个事例)
    1、毛泽东的住所里,到处都放着书。睡床上、办公桌上、休息间里,甚至卫生间里都放着书。乍看起来似乎有点乱,实际上哪本书放在哪儿,他心中是有数的。放着的书籍和资料,就像他的四肢一样,服从他的意志,只要需要,一伸手就可以拿到。一次,毛泽东到杭州,浙江省委的一位负责同志来到毛泽东的住地,初次看到这种情形,以为是毛泽东太忙没有时间整理,便动手整理起来。毛泽东看到后,立即加以制止。他说,书是要读的,不是用来装璜门面的。有些人喜欢把书锁在书橱里,实际上是不看的。我们要做工作,想抽出专门时间读书那是不多的,我到处放书,随手拿来,读上一段,多方便啊!他的这个读书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
    2、毛泽东的个人藏书达9万余册。他对中国史书读得最多,四千万字左右的《二十四史》他是通读了的,有些部分不只读过一遍。他认为有意义的人物传记,还经常送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阅读。《资治通鉴》、各朝纪事本末等,他也通读了。
 3、全国解放后,毛泽东阅读的报纸杂志数量更多了,范围更宽了,他每年订阅的报刊,都在百种以上。每天必读的报纸有:《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汇报》、《大公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上海《解放日报》、《天津日报》等。经常看的杂志主要有:《哲学研究》、《历史研究》、《新建设》、《文史哲》、《经济研究》、《红旗》、《学术月刊》、《文艺报》、《诗刊》、《文物》、《科学画报》、《大众科学》以及《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现代佛学》等。
    二、字斟句酌,反复研读,详细批注(六个事例)
    1、毛泽东阅读,常常在书上圈圈划划,一边读,一边划,文章读完了,书上也划满了、?、×、~、一、二、三,等等多种符号和标志。这些符号,往往直接反映了他对某个观点的怀疑或赞成,深思与不解。其中问号尤其多,有的一页上多达4—5个,有的问号已被他用短斜线划去,这表示他后来已理解或肯定了书上的说法。毛泽东在书上还常常写些批语。翻开他看过的书,常常看到书上很多地方,是圈点细密,杠画不断,字句连绵,圈旁有圈,杠外加框,字上叠字(铅笔字上叠写毛笔字)。毛泽东的这些符号、批语,足以证明他读书多么认真仔细,多么刻苦精勤。
    2、毛泽东在陕北和延安批阅较多的哲学著作有十几种,其中《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文字最多,先后用毛笔、黑铅笔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下了近一万二千字的批注,并从头至尾作了圈点和勾划。其中第三章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批注文字最多,最长的一条有一千多字。
    3、毛泽东阅读鲁迅著作十分认真。凡是原书中文字排印颠倒、错字漏字的地方,都被他一一改正过来。有的错字是容易识别的,有的就不那么容易。例如,《二心集》中的《唐朝的钉梢》这篇文章里的一段文字:那里面有张泌的《浣溪纱》调十首,第九首词中的消息未通何计从字,如果仅从词义来看,看不出是一个错字。从词律的音韵平仄看,显然是错了。毛泽东读到这里时,将字改为字。据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卷八百九十八所载,原词确实是字,而不是字。张泌的词在唐代并不十分引人注目,但毛泽东对他的词在延安时就记得这样准确,这说明毛泽东对唐诗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他读鲁迅著作仔细的程度。
    4、毛泽东读诗词的范围非常广泛,他能全文背诵的诗词不计其数。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他读《五代史》时,想起自己早年读过的一首诗《三垂冈》,因记不起作者名字,就写信请田家英帮助查出,并将此诗的全文一字不差地凭记忆写下来附上。从上面列举的毛泽东喜爱的诗词,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他的读书特点和精神风貌。
    5、毛泽东读《红楼梦》至少五遍。二十四史他也看得滚瓜烂熟,而且进行了点评。在历史典籍当中,仅《资治通鉴》,他就看了十七遍。
    6、毛泽东学英语,遇有生疏的单词或短语,在秘书林克领读、解释字义和解释语法结构之后,他便用削得很尖的铅笔,在单词上注明音标,并在书页空白的地方,用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注明每个单词和短语多种不同的字义。在《共产党宣言》和《矛盾论》英译本上,他从第一页直到最后一页,都作了详细的注;直到晚年,每当他重读一遍时,就补注一次。
    三、废寝忘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四个事例)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事务性工作相当多,没有时间读书,听起来也颇有些道理。但毛泽东不能说不忙,却没有影响其读书。
    1、毛泽东学英语,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他常常说:要让学习占领工作以外的时间。这里的学习固然是指读书,但也包含积极休息的意思。利用业余时间学英语,是他的一种特殊的休息。19591月,他接见巴西外宾说:学外文好,当作一种消遣,换换脑筋。
    2、毛泽东经常在刚起床、入睡前、饭前饭后,爬山、散步中间休息时,以及游泳之后晒太阳时学英语。五六十年代,是毛泽东学英语兴致最高的时候。他在国内巡视工作期间,无论在火车上,轮船上,随时都挤时间学英语。有时哪怕只有个把小时也要加以利用。195711月,他到苏联参加莫斯科会议,有时早上天色未明,他就学英语。在会议期间,英语学习没有中断过。
    31949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出访前夕,他亲手挑选了几本鲁迅的著作带走。有一天,外事活动后回到住地,离开饭的时间不到半小时。他拿出一本鲁迅的著作读了起来。开饭的时间到了,工作人员把饭菜放在桌上,他都顾不上吃。工作人员走到他身边,轻声催他吃饭。他说:还有一点,看完就吃。工作人员亲眼看到,他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还自言自语:说得好!说得好!一直把二十来页书看完才吃饭。他一边吃,一边笑着对工作人员说,我就是爱读鲁迅的书。我在延安,夜晚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
    4、有时,秘书孟锦云见主席看书睡着了,便轻轻关灯,把他的书从他手中轻轻抽出来,放在小桌子上,又把他的眼镜慢慢摘下来,让他好好睡觉。但等刚刚摘掉他的眼镜,毛泽东马上又清醒了。一醒过来,又顺手去找桌子上的书。这时小孟只得又给他戴上眼镜,打开灯,让他接着读下去。这样的读书,有时会达七八小时之久。
    四、读书胜过一切,就像人离不开粮食,离不开空气。(六个事例)
    1、毛泽东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书对他来说就是生命,不可须臾相离。
    2、遵义会议以后,有一次部队打了胜仗,主席向他的秘书要战利品,秘书知道他烟瘾大,把香烟拿了过来,可主席摇了摇头,告诉他要书,比如州志、县志什么的,只要有了这些书,他就能知道一个地方的山川气候、物产资源、风俗民情等,就有了打胜仗的把握。这些战利品,对他指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起了很大的作用。
    3、毛泽东对于那套精装别致的《鲁迅全集》十分珍爱。他转移、行军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到中南海居住之后,有一天,他在书房里阅读这套《鲁迅全集》,一边翻阅,一边饱含深情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套书保存下来不容易啊!当时打仗,说转移就转移,有时在转移路上还要和敌人交火。这些书都是分给战士们背着,他们又要行军,又要打仗。书能保存到今天,我首先要感谢那些曾为我背书的同志们。
    4、在长征路上,他患病的时候躺在担架上还读马列的书。看书的时候,别人不能打扰他,他也不说话,专心阅读,还不停地在书上划杠杠。有时通宵地读。红军到了毛儿盖,没有东西吃,肚子饿,但他读马列的书仍不间断。有一次,毛泽东对刘英说:刘英,实在饿,炒点麦粒吃吧!毛泽东就一边躺着看书,一边从口袋里抓麦粒吃。
    5、在起草古田会议决议时,毛泽东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说:惟党员理论常识太低,须赶急进行教育。除请中央将党内出版物寄来外,另请购书一批。我们望得书报如饥如渴,务请勿以事小弃置。他还给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李立三写了一封信,说:我知识饥荒到十分,请你时常寄书报给我。
    6、毛泽东有时把读报看得比读书更重要,更紧迫。常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在革命战争年代,因受敌人严密封锁,读报十分困难。那时毛泽东常常为看不到报纸而焦急,苦恼。1928年,有一次他专门派出一个营去打谭延闿的家乡茶陵县的高陇,搜罗了一批报纸上山,战斗中还牺牲了一些干部和战士。1929年,下井冈山到了赣南闽西,可以看到报纸了,情况大为改善。毛泽东兴奋至极,给中央的一个报告中说:到赣南闽西以来,由于邮路极便,天天可以看到报纸,真是拨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状。
    五、活到老,学到老的最忠实执行者(四个事例)
    1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中国俗话,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1938年,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说:你学到一百岁,人家替你做寿,你还是不可能说我已经学完了,因为你再活一天,就能再学一天。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末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毛泽东以自己的实践,实现了他所作的诺言。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兼学问家,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
    2、晚年的毛泽东,身体衰老了,视力减退了,病魔缠身,但读书学习的精神丝毫未减,追求知识的欲望不见低落。眼睛看不见了,请人代读,他听。眼病稍好后,不顾医生劝阻又是手不释卷。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其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在医生对他全力抢救的情况下,还看文件、看书十一次,共两小时五十分钟,这些文件和书则是由别人用手托着看的。
    3、毛泽东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最后一次读,是在197698日,也就是临终前的那一天的550分,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共读了7分钟。
    4、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已不能说话,就在纸上写下字朝人示意,找来有关当时日本首相三木的材料给他看。秘书捧着材料,毛泽东看了几分钟,直至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六、动员,倡导,要求周围的同志加强学习(六个事例)
    11936911日,毛泽东等致电彭德怀、刘晓、李富春等组织流动图书馆,并作了详细交代。
    2、毛泽东非常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干部。在延安整风中,为了清理王明倾路线的影响,他亲自规定高级干部都要学习《左派幼稚病》和其他几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经济学著作。他说:我们党内要有相当多的干部,每人读一二十本、三四十本马恩列斯的书,我们有这样丰富的经验,有这样长的斗争历史,如果读通了这些马恩列斯的著作,我们党就武装起来了,我们党的水平就大大提高了。
    3194211月,毛泽东提出:我们要注重理论,高级干部要准备读书,从《共产党宣言》起到《季米特洛夫文选》止,选三、四十本。我们有这样丰富的经验,有这样长的斗争历史,要能读一、二十本到三、四十本马恩列斯的书,就把我们的党大大的武装起来了。
    4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上又特别提出要读《左派幼稚病》等五本马列著作。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干部要学习12本马列主义著作,即《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列宁斯大林论中国》等。毛泽东在目录前面加了干部必读四个字。由毛泽东起名的《干部必读》12本书,在长时期内,一直是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教材,从思想上武装了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5、在1958大跃进出现严重失误的时候,干部中产生了某些混乱思想。毛泽东写信给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委委员,建议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两本书,要求每人每本用心读三遍,随读随想,加以分析。
    6、毛泽东十分重视外国语言的学习,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多次提倡干部学习外语。19581月,他建议在自愿的原则下,中央和省市的负责同志学一种外文,争取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内达到中等程度。在七十年代,他还提倡六十岁以下的同志要学习英语。
 
    第二部分:心怀天下,学以致用(读书目的)
    一、为把握革命方向找理论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他受到倾教条主义领导者排挤的时候,他正确的主张得不到贯彻实行,而教条主义领导者却动不动引经据典,说马克思、列宁是如何说的。毛泽东因受条件的限制,当时对马列著作确实不如他们读得多。为了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说服对方,就得有理论的武器,这是使他发愤读马列著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2、彭德怀说:1933年,接到毛主席寄给我的一本《两个策略》,上面用铅笔写着:此书要在大革命时读着,就不会犯错误。到了延安以后,毛泽东广泛地收集马列主义的书籍。为了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指导中国革命继续前进,也为了从理论上清理王明倾路线的错误,他集中精力,发愤攻读马列主义著作。
    3、解放战争时期,经毛泽东批阅的马列著作,一本是《国家与革命》,一本是《左派幼稚病》。这两本书也都是毛泽东为了当时的革命需要而重新阅读的。在《国家与革命》一书《阶级社会与国家》这一章,讲暴力革命的地方划的杠杠特别引入注目。革命消灭这些词和词组的旁边划了两条粗杠。毛泽东读这本书的时候,国民党正在积极准备发动全面内战,用革命的暴力推翻、消灭反动统治的国家机器,已是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毛泽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重温列宁这部重要著作的。他从中汲取理论的力量,使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419484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正在乘胜前进,为了克服革命队伍内部存在的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保证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毛泽东重读《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布尔塞维克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并在书的封面上写了一个批语:请同志们看此书的第二章,使同志们懂得,必须消灭现在我们工作中的某些严重的无纪律状态或无政府状态。
    5、全国解放后,在党的工作重心转到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候,1954年,毛泽东又一次阅读《资本论》,以后又多次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列宁有关政治经济学论文13篇等经济学经典著作。
    二、因革命斗争需要,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
    1、如果说,毛泽东在青少年时代嗜读报刊是为了增进知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那么,在紧张的战争岁月,以更加迫切的心情如饥似渴地阅读报纸,则是直接为了革命战争的需要。正如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说的:为着了解敌人的情况,须从敌人方面的政治、军事、财政和社会舆论等方面搜集材料。
    2、为了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军事理论书籍是不可不读的,他曾说,因为要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倒是逼他研究了一下资产阶级的军事学。
    3、毛泽东阅读宗教经典,既作为哲学问题来研究,也当做群众工作问题来看待。他说:我赞成有一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宗教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中有那么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我们却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是不行的。
    三、汲取优良文风,成为一代杰出诗人和语言大师
    1、毛泽东通过潜心阅读大量中国史书、古典小说、诗词曲赋等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不仅批判地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也在文风上吸收了它们的优良传统。所以,他能够成为一代杰出诗人和语言大师,写出大量文字优美,融古代语言于白话文之中,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和民族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2、毛泽东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塑造和语言的运用很欣赏。他在文章和谈话中经常引用《红楼梦》中的故事和语言。例如:在三反的时候,用贾政做官的故事,来教育共产党员干部警惕受人包围;在1959年最高国务会议的结束语中,用王熙凤对刘姥姥说的大有大的难处来说明大国的事情也并不那么好办;在1957年的宣传工作会议上,用王熙凤说过的舍得一身剐, 敢把皇帝拉下马来鼓励立志改革的志士仁人;在访苏的时候,用林黛玉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来比喻国际形势。
    3、毛泽东也经常运用鲁迅杂文中的思想和言论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主张。1937年,毛泽东用鲁迅打落水狗的思想来教育人们,说: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这条疯狗,还没有被我们打下水,我们要一直打到他不能翻身,退出中国国境为止。
    4实事求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任人唯贤百家争鸣多谋善断等等,这些言简意赅的古语,被毛泽东发掘出来,为群众所掌握,有的成为我们党所遵循的思想路线,有些成为党内组织生活的原则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有些则是党的某一方面的工作方针或者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方法。
  5、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他用李密《陈情表》的两句话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刻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中国人民革命高潮中彻底孤立的形象。
    6、毛泽东回复周恩来对林彪叛逃的处理意见时,说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俗语,我们记忆深刻,这句话出自清朝嘉庆年间的一本讲鬼故事的滑稽章回小说《何典》,当时很少有人读过这本书。
 传说古时候有个名叫朱耀宗的书生,天生聪慧,满腹经纶,进京赶考高中状元。皇上殿将他招为驸马。循惯例朱耀宗一身锦绣新贵还乡。临行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将他培养成人,请求皇上为多年守寡一直不嫁的母亲树立贞节牌坊。皇上闻言甚喜,准允所奏。当朱耀宗向娘述说了树立贞节牌坊一事后,原本欢天喜地的朱母露出了不安的神色,于是说出了想要嫁给朱耀宗的恩师张文举的想法。毫无思想准备的朱耀宗顿时被击倒了,扑通一下跪在娘的面前:娘,这千万使不得。您改嫁叫儿的脸往哪搁?再说,欺君之罪难免杀身之祸啊。正值左右为难、无可奈何之际,朱母不由长叹一声:听天由命吧。她随手脱下身上一件罗裙,告诉朱耀宗说: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干净,一天一夜晒干。如果裙子晒干,我答应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干,天意如此,你也不用再阻拦了。这一天,晴空朗日,谁知当夜阴云密布,天明下起暴雨,裙子始终是湿漉漉的。朱耀宗心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朱母则认认真真地对儿子说: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违!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朱耀宗只得将母亲和恩师的婚事报告皇上,请皇上治罪。皇上连连称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他去吧。
    7、毛泽东用卞和献玉的故事告诉大家,要使人们相信真理,抛弃偏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此甚至还要作出某种牺牲;他以东吴大将吕蒙发愤读书的故事,教育我们军队的高级干部应当努力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文化水平他还以梁鸿不因人热的故事教诲自己的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鼓励他们要有志气,要靠自己艰苦创业,不要仰仗他人。
    四、兴之所至,探究之需
    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几乎渗透到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或者探讨一个问题,或者参观了一个展览会,或者得悉科学技术上有什么新的重大发展,以至看了一出戏,往往都要查阅有关书籍,进一步研究学习。195912日苏联发射了一枚宇宙火箭,6日,他就要了几本关于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行的通俗读物。
  
    第三部分:毛泽东读书给我的启示
    一、志存高远,勤奋攻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和人类智慧的结晶。个人无论水平多高、资历多深,总会有短板。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做出贡献,首先自己脑子里得有货。这个就是知识和经验。知识源于读书学习,经验源于社会实践。只有像毛泽东那样,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刻苦读书,勤于实践,才能补上自己的短板,不断完善自我,成为有用之才。
    二、坚定信心,持之以恒。
    读书学习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特别是读经典著作,要一页一页地读懂,记在脑子里,体现到行动上,实为不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就需要我们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克服浮躁情绪,减少应酬,少上牌桌,多坐书桌,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坚定信念,乱中求静、凝神静气地读书学习,争分夺秒、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这样,才会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学用结合,以用促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习上,我们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把问题带到现场,把问题带到工作中,把答案带回来,善于总结,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我们必须放下架子,到做中学,在学中做,并且准备吃苦,用出劲来,踏踏实实的做事,静下心来,仔仔细细地琢磨。要在思考和实践两方面下功夫。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的实践,做一个实践的思考者,思考的实践者。只有把认真工作和勤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